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
阿弥陀佛
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世主妙严品》。上节课介绍了十普菩萨,下面我们来介绍十位异名菩萨。
【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。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。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。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。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。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。大精进金刚䐡菩萨摩诃萨。香燄光幢菩萨摩诃萨。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。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。】
这是十位异名菩萨。
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,这位菩萨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深广,像月亮一样光明,所以得此名。
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,云音就是打雷的声音,这位菩萨说法的声音犹如雷震,辩才汎灎犹如海光,惑业全部断尽,称为无垢藏。
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,这位菩萨修治福德庄严和智慧庄严,犹如净宝,髻是在头顶,形容这位菩萨的功德秘密高显。
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萨摩诃萨,这位菩萨修治福德庄严和智慧庄严已圆满,犹如法王出现,作用自在。
善勇猛莲华髻菩萨摩诃萨,这位菩萨勇猛的在世间现身说法度化众生,虽然在世间现身,但是他不著相,不被世间五欲境界所染,就像莲花一样。
普智云日幢菩萨摩诃萨,“云”表慈悲,“日”表智慧,这位菩萨智悲双运,就如同云彩和太阳互相资映一样。菩萨长劫度众生,他的德行高出如幢,没有人能够超过他。
大精进金刚䐡菩萨摩诃萨,金刚是表示菩萨有坚利的智慧,这位菩萨不仅有坚利的智慧,而且还非常的精进,所以称为大。脐是人的生命之本,婴儿在母胎中是通过脐来吸收营养,这样经过十月怀胎出生在人间。对于菩萨来说,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,没有智慧,修行就不会成就,就像脐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样,没有脐就会失去生命。
香燄光幢菩萨摩诃萨,香燄就是焚香的时候出现的焰火,香是比喻五分法身: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脱香、解脱知见香。香燄是形容菩萨修行清净的五分法身香,光幢是形容种智高直。
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,菩萨的智慧光明遍照就是大明德,菩萨的音声甚深美妙,众生听了心生欢喜,这就叫做深美音。
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,菩萨的大智发光遍照佛的境界,所以他的福也大。
【如是等而为上首。有十佛世界微尘数。】
以上二十位菩萨在十佛世界微尘数大菩萨中居于上首,其他的菩萨就不一一举名了,是这个意思。下面是赞叹菩萨之德,先别叹胜德,后总结多门。别叹胜德分为两段:第一是就缘来赞叹,第二是就行德来赞叹。我们先看第一就缘来叹,也就是赞叹这些大菩萨与佛的殊胜因缘。
【此诸菩萨。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。修菩萨行。皆从如来善根海生。】
先解释一下毗卢遮那。“毗”是遍的意思,“卢遮那”是光明照,“毗卢遮那”就是光明遍照。光明遍照有两种含义,第一是身光遍照尽虚空遍法界,第二是智光遍照真俗重重法界。一切有生有灭、有差别的事物现相属于俗谛现相界。宇宙万象所赖以立着的本体都是真如空性,平等无差别,这是真谛。因为一切现相都是同一真如所生,虽然千差万别,但是彼此互融,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,重重无尽,佛的智光能够遍照这样重重无尽的法界。身是能照,所照的是尽虚空法界,智是能照,所照的是真俗重重法界,身智能所合起来是佛的一身圆明独耀,具德无边,所以立“毗卢遮那”为这个名号,这就是毗卢遮那。
“共集善根”,这些大菩萨曾经在过去世与毗卢遮那共集善根,作为成道资粮。共集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互为主伴,主伴有三种,第一是回向主伴,就是把所修的善根互相回向。在过去世,这些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不愿独享,他们把自己所修的善根互相回向,由于这样的因缘,现在毗卢遮那如来成佛以后,其余菩萨们就成为伴。第二是同行主伴,就是共同修行一个法门,他们曾经一起修禅定或者一起持戒等。第三是如相主伴,主伴都是称性的,互涉互融。这是共集善根。
“修菩萨行”就是修六度万行。
“皆从如来善根海生”,为什么把如来善根称为海呢?这是因为佛德无边,积妙法宝,智定盈洽,也就是《金光明经》中所说的意思,《金光明经》中说:“佛得无边如大海,无限妙宝积其中,智慧德水镇恒盈,百千胜定咸充满。”“从如来善根海生”有四义,第一从自佛善根海生。普贤菩萨等大菩萨,自性本来圆具十身,十身之中有如来身,大菩萨们依如来身而起菩萨用,所以说从如来善根海生。第二从本师善根海生。对于大菩萨们来说,佛是胜缘,由于佛的教化他们圆满菩萨道。第三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于其他佛海生。这些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,在过去世曾经一起跟随其他的佛修行,所以说同于其他佛海生。第四从法性佛海生。大菩萨们都是称性起修,所以说是从法性佛海生。
这是第一就缘来叹,下面是第二就行德来叹,分为三层:第一是明自分因行德,第二是胜进果行德,第三是二行无碍德。我们先看第一说明自分因行德。
【诸波罗蜜悉已圆满。慧眼明徹。等观三世。于诸三昧。具足清净。】
这是说明自利行圆。
“诸波罗蜜悉已圆满”,诸波罗蜜就是诸度,我们常说的是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六波罗蜜,这六种修行方法称为六度。到了华严会上是讲十度,从般若度中又开出四度,即第七方便度,第八愿度,第九力度,第十智度,这十度又能开出八万四千法门。这些大菩萨修行六度、十度乃至八万四千法门,多劫积集,究尽事理,所以说诸波罗蜜悉已圆满。
“慧眼明徹,等观三世。”依据《华严疏钞》,是用五眼中的慧眼和十眼中的慧眼来解释。五眼,第一是肉眼,就是普通众生的眼睛,肉眼见近不见远,见前不见后,见明不见暗。第二是天眼,天眼和肉眼不同,肉眼遇到障碍物就看不见了,而天眼没有障碍,远近、前后、内外、昼夜、上下都能看见,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“肉眼碍非通,天眼通非碍”。第三是慧眼,慧眼能观照诸法皆空无自性,也就是能见真谛之理。第四是法眼,法眼能见即俗即真,即事即理,诸法中道实相。第五是佛眼,能圆明遍照。十眼是在前面五眼之外又加上五眼,在本经的后面《离世间品》中说,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眼,所谓:肉眼,见一切色故;天眼,见一切众生心故;慧眼,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;法眼,见一切法如实相故;佛眼,见如来十力故;智眼,知见诸法故;光明眼,见佛光明故;出生死眼,见涅槃故;无碍眼,所见无碍故;一切智眼,见普门法界故。五眼之中的慧眼能够观照诸法皆空无自性,我们刚才说了能见真谛理,所以说等观三世。在这些大菩萨的眼中,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都空无自性,是没有差别的,所以说等观。五眼中的慧眼是观理,而十眼中的慧眼是观事,十眼之中的慧眼能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,这是观事。这些大菩萨对于三世中一切众生诸根境界都能见到,所以说等观三世。我们再来解释明徹,澄观大师说“明配十眼中智,徹配五眼中慧”,十眼中的智眼能够知见诸法,知见诸法就是明;五眼中的慧眼能够见真谛理,见真理就是徹,就是这个意思。
“于诸三昧,具足清净。”三昧译为定,就是远离昏沉、掉举,专注一境。《华严疏钞》中这样解释具足:横则无定不穷,竖则深入无际,故云具足。横则无定不穷,是说明能入一切定;竖则深入无际,是说明入定之深。大菩萨们能入一切三昧,并且入每一种三昧都能够深入无际,所以说具足。清净是什么意思呢?这些大菩萨们能够纯熟入定、出定,没有任何的障碍,所以说清净。
【辩才如海。广大无际。具佛功德。尊严可敬。知众生根。如应化伏。】
这是说明利他行满,讲的是这些大菩萨以身业、口业、意业来教化众生,令众生得到利益,也就是三轮化益。好,我们看。
“辩才如海,广大无际”,这是正教轮,就是以口业教化众生。这些大菩萨成就四无碍辩,善于解说难说之法。“辩”就是指巧显深理,“才”就是指巧应机宜,大菩萨们随众生的根机说种种法,所说的法广大无涯无穷无尽,所以说辩才如海。
“具佛功德,尊严可敬”,这是神通轮,是以身业教化众生。这些大菩萨们具佛功德,身光普现照耀群机,肃然可敬。
“知众生根,如应化伏”,这是记心轮,是以意业教化众生。这些大菩萨善巧了知众生心器,称根授法,应摄受的就摄受他,应折伏的就折伏他。一般来说,折伏刚强的众生,摄受柔弱的众生,用适合众生的方法令众生入于正法。
【入法界藏。智无差别。证佛解脱。甚深广大。能随方便入于一地。而以一切愿海所持。恒与智俱尽未来际。】
这是说明证理位极。先说明证理法,再说明证果法,最后说明得位极。
“入法界藏,智无差别”,我们先解释法界藏。真性有五藏之义,第一是如来藏,因为如来无尽的功德就含藏在众生的烦恼缠缚之中,所以把真性称为如来藏。第二是自性清净藏,虽然众生在烦恼缠缚当中,但是他的自性是清净的。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。自性是清净的,不会被染污,所以称为自性清净藏。第三是法身藏,一切圣人由于信乐此真性而得法身之果德,所以把此真性称为法身藏。第四是出世藏,此真性离世间法一切之过失而真实不坏,所以称为出世藏。第五是法界藏,此真性外持一切染净有为,所以称为法界,此真性内含一切恒沙性德,所以又称为藏。这里说的入法界藏就是指的真性的第五种藏义。再来解释“智无差别”,这些大菩萨所证的法界藏就是真性,真性是平等的,也就是说所证之藏是平等的。《华严疏钞》中说:“所证之藏平等,要无分别智方契,此则智自无差。”意思是说,所证之藏是平等的,必须要有无分别智来契合,如果用有分别的智慧,是不能与法界藏契合的。这里说所证入的是平等性藏,那么能证之智自然是无分别智。
“证佛解脱,甚深广大”,这是说明证果法。解脱是作用自在无碍的意思,比如后面的《佛不思议法品》中说:“佛子,诸佛世尊有十种无碍解脱,何等为十,所谓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于世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受化调伏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授记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去、来、今一切诸佛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去、来、今诸世界种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去、来、今一切神通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去、来、今一切众生。一切诸佛能于一尘,现去、来、今一切佛事。”这些大菩萨能够证佛解脱甚深广大,这是说明证果法。
“能随方便入于一地,而以一切愿海所持,恒与智俱,尽未来际。”这是说明得位极。位极就是最高的阶位,菩萨的阶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,最高的阶位就是等觉,就是说这些大菩萨都是等觉菩萨,能随方便入于一地,而以一切愿海所持。澄观大师说这句经文是随顺印度的语言习惯,如果随顺我国的语言习惯来说应该是这样:能以方便随入一地,以愿海力摄持一切地。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,意思是说,这些大菩萨能以方便随入五十一个阶位中的任何一位,他在这个位次上,能以愿力摄持所有位次的功德,是这个意思。
“恒与智俱,尽未来际。”这是说明这些大菩萨无论是在哪个位次都有大智慧,并且他们的大智慧能穷尽无限未来之边际。
下面是第二说明胜进果行,这是说明大菩萨们为了趣入佛果之所行。分两个方面来说,第一是得果法,第二是起果用。
【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。善知一切佛平等法。已践如来普光明地。入于无量三昧海门。】
这是说明得果法。
“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”,这是说明大菩萨们能够入佛密境。密境有两种含义,第一佛就是密境,怎么理解呢?佛的身口意三业就是希有广大的秘密之境,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先来看佛身,佛的身不是色身,佛是非色现色,法身无形,是随度众生的需要而在世间示现无量身,就像摩尼宝珠本身无色而能映现一切色相,这是身秘密。再来看佛的口业,佛的音声非远非近,离近了听不觉得声音大,离远了听不觉得声音小。就像目犍连尊者想测测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,他用神通到了东方无量佛国,佛的声音就像在眼前一样的清楚。再有,佛能以一音声中演说无边契经海,这是口秘密。佛意的作用不可思议,就是等觉菩萨也不能知,这是意秘密。佛的身口意三业都广大无涯,超绝奇特,所以说希有。这是密境的第一种含义,是指佛。
第二种是指佛之密境,就是指一乘如来知见。《法华经》中说:“如来知见,广大深远,无量无碍,力无所畏,禅定,解脱三昧,深入无际,成就一切未曾有法。”我们也是才讲完《法华经》,这一段大家应该还有印象。佛的知见,也就是佛亲证的禅定解脱,深入无际之境,是不会轻易对人说的,要等众生机缘成熟的时候才能说,所以说这是希有。佛久默斯要,所以说秘密。这是解释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。这些大菩萨胜进果行,对于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能够洞见其源,所以说“了达”,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。
“善知一切佛平等法”,一切佛平等也有两种含义。第一是从佛佛平等来讲,因为一切诸佛所证的法身无二无别,所以体性平等;因为一切诸佛所具的功德没有增减,所以智慧平等;因为一切诸佛都悲愿普应,所以内用平等,所以说一切诸佛都是平等的。第二是从佛所证法平等来讲,一切诸佛所证之法都是第一义谛,也就是诸法实相,所以一切诸佛所证法也是平等的,没有任何差别。一切佛平等法,这些大菩萨们善知一切佛平等法。
“已践如来普光明地”,《大乘同性经》中说佛有十地,第一、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;第二、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;第三、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;第四、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;第五、火轮威藏明德地;第六、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;第七、广胜法界藏明德地;第八、最净普觉智藏,能净无垢遍无垢智通地;第九、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;第十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。佛的这十种地是由于德用不同而分的,这里说的如来普光明地是指第一地: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。这里虽然只举出了一地,后面九地也含摄在内了,这些大菩萨已经得佛十地。
“入于无量三昧海门”,这是说明大菩萨都能证佛三昧,佛三昧就是海印三昧等。这些三昧都非常深广,如同大海一样,所以称为海。因为这些三昧都通于一实,也就是通于真如,所以称为门。通,所以称为门,通于一实,通于真如,这是说明得果法。
【于一切处。皆随现身。世法所行。悉同其事。总持广大。集众法海。辩才善巧。转不退轮。】
这是说明的起果用。
“于一切处,皆随现身,世法所行,悉同其事。”这是说明大菩萨们能现出和佛一样的身业。这些大菩萨们为了度化众生,能够在十方世界中的任何地方现身,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,他们和众生在一起做同样的事情,引导众生归于佛道。
“总持广大,集众法海”,这是说明大菩萨们的意业与佛相同。这些大菩萨能够和佛一样总一切法、持无量义。
“辩才善巧,转不退轮”,这是说明大菩萨们得佛语业,能够转不退法轮。不退有四种,第一是称理不退,大菩萨们说法都是称理而说,所说之法是永远不会改变的,这就叫做称理不退。第二是应机不退,能够应众生的根机说法,如果说法不契机,说了也等于没说,这是应机不退。第三是利益不退,听法的众生一定能得到利益。第四是制伏不退,能够制伏天魔外道,一切天魔外道都不能扰乱大菩萨们说法。四不退还有一种解释,第一是信不退,就是指十信位之中,六信位以上的菩萨不再生起邪见。第二是位不退,就是指十住中第七位以上的菩萨(第七位是不退住),证得此位的菩萨不会再退转回二乘之位。第三是证不退,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,初地以上的菩萨已证真如,不再退失所证之法。第四是念不退,这是八地以上的菩萨,他们念念入法流,心心趣寂灭,所以得不退。这里的不退是指第四念不退。这是第二说明胜进果行。
【一切如来功德大海。咸入其身。一切诸佛所在国土。皆随愿往。已曾供养一切诸佛。无边际劫欢喜无倦。一切如来得菩提处。常在其中。亲近不舍。恒以所得普贤愿海。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。】
这是第三说明二行无碍德。二行无碍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这些大菩萨能够引摄佛德还不碍修因,二行无碍。
“一切如来功德大海咸入其身”,这是说明引摄佛德,这些大菩萨们能够摄取一切诸佛的功德充满己身。引摄佛德有两种含义:第一是大菩萨们修行的境界已经能够摄取佛的果德;第二是一切诸佛共同加持这些大菩萨,令他们能够摄取佛的果德。下文中说,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,乃至能随意示现于佛身,这是说明菩萨能够摄取佛的果德充满己身。
“一切诸佛所在国土,皆随愿往。”这是说明随佛遍生。一切诸佛所在的国土,无论是净土还是秽土,大菩萨们都愿意随佛而生。
“已曾供养一切诸佛,无边际劫,欢喜无倦。”这是说明供佛集福。十方无边,三世无际,这些大菩萨已经普皆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他们非常欢喜能够值遇一切诸佛,在供养佛的时候不住福德之相,所以他们能做到长劫供养,心不厌倦。
“一切如来得菩提处,常在其中,亲近不舍。”这是说明长为辅翼。在一切诸佛成正觉的菩提场中,这些大菩萨都会做佛的常随众亲近佛,帮助佛弘扬佛法。
“恒以所得普贤愿海,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。”这是说明悲愿调生。这些大菩萨愿海深广,普能摄受一切众生,令众生证得无上菩提。
以上是别叹胜德,最后是总结。
【成就如是无量功德。】
菩萨之德用语言是说不尽的,所以用“如是无量”来概括,这些大菩萨们成就了如是无量功德。好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