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第01讲

时间:2024/2/22 19:46:15    来源:原创    作者:宏圆法师


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

阿弥陀佛

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简称《华严经》。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华严经》这三部经并称为经中之王,其中最被推崇备至的就是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不仅被称为经中之王,而且称为王中之王。《华严要解》中说:“大方广佛华严经者,直示诸佛众生平等,佛性本真德用也,三世诸佛所同证,十方菩萨所同修,大千圣众所同尊,法界众生所同具。”

《华严经》是佛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。佛证得佛果以后,想要说明自己所修之因、所证之果,是为了让人人都能同修同证,所以现千丈卢舍那身,在二七日内演说《华严经》。佛涅槃后,文殊菩萨和阿难尊者等众在铁围山间集结大乘经典,《华严经》也在其中。

《华严经》分为三部,对上、中、下根,上部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,一四天下微尘数品;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,一千二百品;下部有十万偈,四十八品。因为《华严经》广大幽玄,娑婆世界的众生根器不足,不能够受持,所以藏于龙宫。后来,龙树菩萨入龙宫见到了这三部《华严经》,他知道上部和中部不是凡夫所能受持的,所以就把下部从龙宫里请了出来,让它流行于世,令世人得到法益。

《华严经》从印度传入我国共经过三次翻译。第一次是在东晋时由三藏法师佛跋陀罗翻译的,共六十卷,称为《旧译华严》或者称为《六十华严》。

第二次是在唐朝武则天即帝位后,重视佛法,尤其喜欢大乘,晋朝翻译的《华严经》虽然好,但是内容不全,武则天希望得到完整的梵本重新翻译。当时她听说于阗有完整的《华严经》梵本,就派使者前去访求,并迎请译师回国翻译。因为这样的因缘,实叉难陀法师带着《华严经》梵本来到中国,武则天把他迎请到洛阳太遍空寺,组织译场翻译此经。经过将近五年的时间,完成《华严经》的重译工作,共八十卷,三十九品,称为《新译华严》或者我们常说的《八十华严》。

第三次是在唐朝贞元年间,南印度的乌荼国王派使来朝,献上国王亲自手抄《华严经》的《入法界品》,唐德宗得到这个梵本非常欢喜,就下诏请般若法师翻译这个梵本,译出四十卷,称为《四十华严》。从内容上来说,《四十华严》的前三十九卷,与前面两个译本的《入法界品》基本相同,就是更加详细了。《四十华严》的最后一卷,就是第四十卷,是前面两个译本所缺失的,后来就把这一卷放在了《八十华严》的后面,名为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,就是我们常说的《普贤行愿品》,加在《八十华严》的后面,最后就形成了八十一卷的《华严经》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十一卷的《华严经》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版本,但是与龙树菩萨从龙宫请出的《华严经》的下部相比,还是少了很多,因此称为《华严经》的略本。

释迦牟尼佛说《华严经》有七处九会。第一会是在魔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,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,共六品经:《世主妙严品》、《如来现相品》、《普贤三昧品》、《世界成就品》、《华藏世界品》、《毗卢遮那品》。第二会是在普光明殿,文殊菩萨说十信等法门,共六品经:《如来名号品》、《四圣谛品》、《光明觉品》、《菩萨问明品》、《净行品》、《贤首品》。第三会是在忉利天宫,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,也是六品经:《升须弥山顶品》、《须弥山顶偈赞品》、《十住品》、《梵行品》、《初发心功德品》和《明法品》。第四会是在夜摩天宫,功德林菩萨说十行等法门,共四品经:《升夜摩天宫品》、《夜摩天宫偈赞品》、《十行品》、《十无尽藏品》。第五会是在兜率天宫,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,共三品经:《升兜率天宫品》、《兜率天宫偈赞品》、《十回向品》。第六会是在他化自在天宫,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,此会只有《十地品》这一品经。这第六会只有一品经《十地品》。第七会又重回普光明殿,毗卢遮那如来说阿僧祇数量法门,以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,还有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觉法门,共十一品经:《十定品》、《十通品》、《十忍品》、《阿僧祇品》、《如来寿量品》、《诸菩萨住处品》、《佛不思议法品》、《如来十身相海品》、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》、《普贤行品》、《如来出现品》。第八会仍在普光明殿,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门,只有一品,就是《离世间品》。第九会是在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,先是毗卢遮那如来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,然后文殊菩萨从善住楼阁出,南行人间,劝六千比丘发菩提心,以及教导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,此会也只有一品,就是《入法界品》。

下面我们解释经题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佛经有七种立题方式,第一是单人立题,比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;第二种是单法立题,如《涅槃经》;第三种是单喻立题,如《梵网经》;第四是人法立题,比如《文殊问般若经》,文殊是人、般若是法,所以人法立题;第五是人喻立题,比如《菩萨璎珞经》,菩萨是人、璎珞是喻,所以人喻立题;第六种是法喻立题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,妙法是法、莲华是喻,所以法喻立题;第七种就是人法喻立题,人、法、喻三事具足,本经的经题就是人法喻立题,大方广是法、佛是人、华严是喻。澄观法师在《华严疏钞》中直释经题说:“极虚空之可量,体无边涯,大也;竭沧海之可饮,法门无尽,方也;碎尘刹而可数,用无能测,广也;离觉所觉,朗万法之幽邃,佛也;芬敷万行,荣耀众德,华也;圆兹行德,饰彼十身,严也;贯摄玄妙,以成真经之彩,经也。”由此可知,本经穷理尽性,彻果赅因,理行无尽,位冠群经,实是佛一代时教中至圆、至极、至顿之大囧珐。

“大方广佛华严经”这七个字是整部《华严经》的宏纲,古人说“智者见经题,便知全部义”,可见经题是非常重要。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全经的大意,我们来讲解一下这七个字。

澄观大师说:“大方广,所证法也;佛华严,能证人也”。我们先来解释所证之法“大、方、广。”

“大”是指佛所证的法身,也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。此性体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是绝对的大,不是相对的大。我们平时所说的大都是相对的大,比如这个房间很大,它是相对其它房间相对的小来说的,大海相对于小河是很大,但是它与天空相比就小了。这种相对的大不是真大,而性体不是这样,是绝对的大,它遍一切处,体外无有一法,大而无外,这是绝对的大。

“方”是相,就是诸佛所修证的、利益众生的无量的功德相。这个功德相是无相之相,是自性所本具的,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,乃至蚊虫蚂蚁,一切众生无不具足,永远不会损失和减少。就像我们在讲《阿弥陀经》的时候曾经说过:“持名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,举其名兮,兼众德而具备,专乎持也,统百行以无余”。为什么念佛有这样大的功德呢?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本具的无量功德,一念相应一念佛,念念相应念念佛,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,所以执持名号的时候万德都可以彰显,当然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了。

“广”是用,有体必有相,有相必有用。众生自性本有恒河沙之妙用,《圆觉经》中说“圆觉净性,现于身心,随类各应”,意思是说四圣六凡、一切因果,乃至一毛一尘,都是由众生本具的自性所现。

由此可知,“大方广”这三个字,是指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的体、相、用,这是天然之性德,我们每个众生都具足的,不过还没有修成,佛是已经证得,佛所觉悟的就是大、方、广。我们要明白的是,佛证得了也不多一分,我们虽然没有证得,也没有少一点,只要我们依佛的教导,把心用在“大方广”上,则成佛不远。这就是所证之法“大方广”,下面解释能证之人“佛华严”。

佛是梵语,译为觉,觉有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佛就是觉行圆满之人。什么是自觉呢?自觉是相对于不觉而说,一切众生具有本觉真如佛性,由于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,迷而不觉,一旦闻经领解,或者承蒙善知识的教导,了知自己与众生本具的佛性与佛无二无别,然后称性起修,必得无上菩提、涅槃,成佛有分,这就是自觉。

觉他就是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,令他人也能觉悟、也能发心修行。

什么是觉行圆满呢?就是自觉和觉他这两种功行圆满。自觉圆满:发菩提心,起始觉智,依智断惑;先断我执,次断法执,最终破无明;惑尽智圆而得慧足。这是自觉圆满。

觉他圆满:经三大祇劫修六度万行,功圆果满而得福足。福慧满足就是觉行圆满。三觉圆,万德备,名之为佛。

澄观大师在《华严疏钞》中以十种义来解释佛。

第一是法界义。性德真常,周遍法界,十法界的依报和正报无不具足佛性,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,郁郁黄花无非般若,这是法身佛。

第二是本性义。是指佛的根本智,佛的根本智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这是报身佛。

第三是涅槃义。佛证得法身,从体起用,化用无尽,自在无碍,化毕归寂,名为涅槃,这是应身佛。

第四是随乐义。乐是乐欲,指机感;随是随顺,指圣应。佛教化众生,有机则应,无感不通,这是佛的意生身。

第五是正觉义。佛因圆果满,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,成就菩提身。

第六是愿义。佛的称性宏愿体周沙界,这是愿身。

第七是三昧义。三昧就是正定,定属于福德,佛修首楞严大定,积福圆满,成就福德身。

第八是业报义。佛的福德圆满,感报相好庄严,由因感果,微妙难思,这是庄严身。

第九是住持义。佛安住觉道,摄持迷惑众生,福泽四生,恩沾九界,这是力持身。

第十是心义。万法由心转回,具足威势,仪容映夺,这是佛的威势身。

这是以佛的十身来作为解释,我们在后面的经文里会做详细的讲解。这是佛,我们再来讲华。

佛是果,华是因,华有十义,比喻以修行十度为因来成就十身之果。

第一是含实义。这是以花含有果实之义来比喻法界含藏性德,正所谓“一色一香无非中道,野草闲花皆是般若”,这是般若度。

第二是光净义。花的本身光洁明净,比喻佛的本智明净显了,无所不照,这是智度。

第三是微妙义。花的色和香非常微妙,比喻佛行周沙界,一一行门具足万行,微妙难思,这是方便度。

第四是适悦义。人们见到花心里会感觉愉悦,比喻佛自行则戒行清净无染,化他则随顺众生根机,令众生心生欢喜,这是戒度。

第五是引果义。花能引生果实,比如莲花,花开莲现,花谢果成,比喻佛的因行能结成正觉的果,也就是因行圆满就能证菩提,这是忍度。

第六是端正义。花端严美丽,比喻行和愿具足,无所缺少,这是愿度。

第七是无染义。花的本身清净无垢,比如莲花出瘀泥而不染,这是比喻一一行门具足三昧,处浊恒清,远离诸垢,这是禅度。

第八是巧成义。花的作用很多,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,比喻所修的德业善巧而成就,这是檀度,布施度。

第九是芬馥义。花的香气芬香馥郁,比喻众德住持,流香弥远,这是力度。

第十是开敷义。鲜花盛开,灿烂无比,比喻种种德行敷荣,令心开觉,这是精进度。

这是以十度来解释“华”的十义,下面是“严”,就是庄严,佛以万行之因华,来庄严佛果十身。

严也有十义,以上面讲的十种华来共同庄严一种佛身。佛身有十种,也就是说,以十种华分别来庄严佛的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、意生身、菩提身、愿身、福德身、庄严身、力持身、威势身。以华来庄严这十身,那么严就有十种不同的含义。

或者以十种华依次来庄严佛的十身。以含实义庄严法身,以光净义庄严报身,以微妙义庄严应身,以适悦义庄严意生身,以引果义庄严菩提身,以端正义庄严愿身,以无染义庄严福德身,以巧成义庄严相好庄严身,以芬馥义庄严力持身,以开敷义庄严精进身,这也是严的十种含义。后面严还

有十义,就是从因果互严来说的。好,我们来看。

第一是以因严果以成人。人是指佛,以因严果以成人,意思是说,用过去无量劫所修的因,成就现在的佛果,因为有因,所以才得果,这就是由因显果之义。

第二是以果严因以显胜。成佛以后,果德又庄严因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成佛以后再来利益众生,那就是妙用无方了,一一因行皆无边际,所以以果严因以显胜。

第三是以人严法以显用。人是指佛,法是指法身,这是说明佛的旷劫修因,才能显法身之体用。

第四是以法严人以显圆。这是说明,如果不得法身之体用,无论是因行还是果德,都不能圆妙。

第五是以体严用令周遍。这是说明,如果用不得体,这个用就不能周遍。

第六是以用严体而知本。如果没有大用,就不能显体本之广大。

第七是以体严相而知妙。这是说明,如果相有体,就能入重重无碍。

第八是以相严体以明玄因。这是说明,如果体没有相,就不能显体之幽玄。

第九是以义严教超言念。由于所诠的义理难思,所以知能诠之教离言绝相。

第十是诸因互严以融摄。就是种种的因行也是互相庄严的。我们举例说明。比如只有禅定没有智慧,只是事定;如果得智慧观于心性,这才是上定。只有智慧没有禅定,这只是散善,是分别慧;如果有智慧又有禅定,就像密室之灯寂而能照,能离分别慧而得实慧。又比如,只布施却不持戒,就不是真布施,破戒修布施所得的不是真福。只持戒却不布施,也不是真持戒,因为悭贪不息不是真持戒。所以这种种因行也是互相庄严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

下面我们来解释经。经题有通有别,“大方广佛华严”这六个字是别题,“经”是通题,佛金口宣说的一切经典皆名为经。经也有十义。

第一是涌泉义。佛经中所讲的道理,其义味无穷无尽,就像泉水一样涌注无竭。大家可能都有同样的体会,反复读经也不觉得枯燥乏味,每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感悟,可以说是常读常新,就是因为经的义味无穷无尽。

第二是出生义。佛经可以生出一切义理,从一生十、从十生百,生生不息的衍化出无穷妙义。

第三是显示义。佛经能显示一切事理、性相、因果等法,以化导众生,毫无保留和隐覆。

第四是绳墨义。绳墨就是木匠画直线的工具,用绳染墨,在木头上能够弹出直线,这样木头才锯的直。佛经能定正邪,令众生归于正道,这就像绳墨一样,所以叫做绳墨义。

第五是结鬘义。结鬘就是用线把花穿起来,做成花环戴在身上作为装饰,比喻佛经能贯穿如来所说的事理、性相、因果等法,令不散失。

第六是摄持义。佛经能摄持所化众生回归自性,不致攀缘六尘、流转生死。

第七是常义。佛经是万古常规,历久不变。

第八是法义。佛经所诠释的妙法,十法界共仰同遵,无能越者。

第九是典义。妙理圆正,无偏邪。

第十是径义。佛经是众生出离生死的途径,是进趣涅槃之正路,所以称为径义。

经题我们就介绍完了,下节课我们开始正释经文,谢谢大家。

psb (40).jpg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