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
阿弥陀佛
我们今天继续学习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我们看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。这一品讲的是众生因业感果,注重讲业感,也就是众生造业一定就会感得果报。阎浮是梵语,阎浮是树的名字,提是洲,在须弥山的南面有一个洲,洲的中央有阎浮树林,茂密高大,因此得名阎浮提,也称为南赡部洲。众生,就是指阎浮提中的一切有情。业,业有善业、恶业和无记业(就是不善不恶业)。感,就是招感。以善业为因,则招感乐果;以恶业为因,就会招感苦果;以无记业不善不恶为因,则招感不苦不乐的果。所谓“形端则影正,源浊则流昏”,感应之道,丝毫不爽。经中说:“未见他作我受,我作他受,乃自作自受。”好,我们看经文:
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。世尊。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。遍百千万亿世界。分是身形。救拔一切业报众生。若非如来大慈力故。即不能作如是变化。
在前面分身集会品时,地藏菩萨受世尊的嘱咐事还未完毕,圣母请问地狱的因果之事,地藏菩萨先回答圣母所问,现在于观众生业缘之后、阎浮众生业感之前重述佛付嘱之事,以起下文。
尔时,即圣母刚问无间地狱完毕之时。威神,威是指四无畏,一切智无所畏,佛是一切智人而无畏惧之心;第二是漏尽无所畏,佛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;第三是说障道无所畏,佛于大众中,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;第四是说尽苦道无所畏,佛于大众中,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。神,是指佛具足三明六通,神妙无方,变幻莫测。佛因为具有十力、四无畏、三明六通诸功德海,有大力用,所以称为威神力。地藏菩萨承着佛的大威神力,能遍百千万亿世界而分身救拔一切业报众生,令众生齐登觉岸脱离苦海。
“若非如来大慈力故,即不能作如是变化。”如果不是佛慈悲勉励加被,就不能作种种神通变化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诸菩萨修苦行事,难办难成,想要懈怠,佛安慰言,无得疲厌,当勤精进,行是十力,当得无量果报。”一切菩萨修一切难行苦行极其艰辛,佛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,知道过了这个难关就得无量果报。因此勉励菩萨们要精进勇猛,所谓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香扑鼻”,在修行最困难的时候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接引,否则会功亏一篑,功败垂成就会打退堂鼓。所以地藏菩萨说,若不是如来大慈大悲来勉励我,我就不能以一身来变化无量身,去百千万亿世界度化受苦众生。
地藏菩萨为我们做了一个尊师重道的榜样。不管在家还是出家,只要进了佛门就是来学觉悟、学智慧的,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,要多听师父们讲的法理,一定要明白我们是来学习的,不是来挑毛病的。古大德们跟着老师一学就是几十年,学成后有能力出去弘法了,还是时时刻刻不忘师父的恩德,我们进了寺院亲近善知识,要学习善知识的优点,跟着师父们学智慧,破迷开悟,学光明的一面。好多居士们到了寺庙里来,总是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,确实管用,一挑一个准。昨天我给居士说,别人犯错也把他看作是佛,他本来就是佛,他肯犯错是警醒你,自己堕落帮助你能够得到升华,这真的就是佛,你怎么还再去责怪别人、再去挑别人的毛病呢?应该生起感恩的心。对师长们也应该是这样的,师父的所作所为,你会观的话,你观到的都是优点,没有错的;假如你看到的是错的,也许是师父们的善巧方便。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于善知识善巧方便,勿见过失。”你们都是看到师父们这不对那不对,就不知道师父们在教化你们用的方法,使你们从中去反省、去改造自己,最后不但不知道感恩,反而去责怪,去造业,诽谤三宝,自造堕落阿鼻地狱的恶业受苦报。
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,我们学佛学的是智慧,能这么做,说明你真的有智慧了,通过别人的一言一行来反观自己,而不是别人的一言一行染污自己。所以,会修的,在淤泥里都能修得出淤泥而不染,一身的光明;不会修的,到哪里眼里都没有好人。我们一定要看大家对的一面,不对的一面是做给我看的,我有这个习气要改正,所以一定要感恩善知识们,千万不能自大,地藏王菩萨多谦虚,修到这种果位了,还感恩如来的大慈力故,都是如来的加被才能变百千万亿身形度化百千万亿众生,如此的感恩。好,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:
我今又蒙佛付嘱。至阿逸多成佛已来。六道众生。遣令度脱。唯然世尊。愿不有虑。
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,翻译为慈氏或者无能胜。弥勒菩萨和世尊过去生中为同门弟子,一起修行,弥勒菩萨多修慈心,多入慈定,所以称为慈氏,修慈最胜,名为无能胜。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,前面佛付嘱地藏菩萨,令娑婆世界至弥勒菩萨出生以来的众生悉使度脱。这里,地藏菩萨又重述佛的嘱付,我已经具足如来的神力,今日又蒙佛在忉利天宫的付嘱,用神力度脱六道众生,直至阿逸多成佛。地藏菩萨是一种孝心,怕世尊系念这些苦众生,所以安慰世尊,我一定照着嘱付去做,愿世尊不要忧虑担心。
我们经常说要报佛恩,怎么才是报佛恩呢?报佛恩就是度众生。我们平时供花、供果、供香灯烛,只是表法上顺佛的心,佛心就是要让一切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、出六道轮回,直至成佛。所以我们要报答佛的恩德就要弘法利生、要住持佛法,来救度轮回中的苦众生,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。
尔时佛告地藏菩萨。一切众生未解脱者。性识无定。恶习结业。善习结果。为善为恶。逐境而生。轮转五道。暂无休息。动经尘劫。迷惑障难。
这是讲佛对地藏菩萨嘱付的缘由。解脱有两种:一种是小乘人的解脱,断见思烦恼,了分段生死,出离三界;而大乘人的解脱就是了分段、变易两种生死,入无余涅槃。这里所说的未解脱,是指还没有出离三界,还要六道轮回,不能来去自由。这些众生为什么不能得到解脱呢?经中说的非常清楚,是由于性识无定,就是说,这些众生的习性、妄识不定,时而为善,时而为恶,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向。所以《四自侵经》中说:“学者犹豫,心不专恒,或进或退,故使迷惑,往来不绝。”性识无定就会恶习结业、善习结果,习就是熏习。《占察经》中说:“众生以无明痴暗熏习因缘,现妄境界,由恶习熏,则造杀盗淫妄等恶业,自然结三恶道的苦果,由于善习来熏,则造作布施,持戒等善业,故而结成人天等趣的乐果。”这是《占察经》中说的堕落恶道、或者生三善道享福的缘由。
为善为恶,逐境而生。由于性识无定,自己又没有坚定的意志,遇到善的境界,生起善心,去做种种的善事,同样遇到恶的境缘生起嗔恨、嫉妒等心就会做种种的恶业。
如果每天来亲近师父,在师父的威力下大家都精进念佛,我这几天备课,没有时间上课,殿里就特别的散乱。下了课,还有好多的居士“非常有理”的来找我:“师父,你不上课,我们都不能安下心来念佛,都没有过去念的好。”“为善为恶,逐境而生”,你们都被境界所迷惑、干扰。有些居士在寺院里面跟着法师们念佛、打佛七,也能精进努力的念佛修行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习气,但是一离开寺院就被社会的境缘所改变了,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,贪图享受,财色名食睡都显露出来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相呢?这是因为众生迷惑,不明白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,都是虚幻的,了不可得,没有实体的;真正实有的是我们本来的自性,世间所有的现相都是自性的显现。明白了一切的现相事物都是幻相,就像做梦一样,还有什么可以去贪恋的?我们就安住在清净本性中随圆就方,每天在千差万别的境缘中让我们的心如如不动。好的境界念佛求生净土,坏的境界还是念佛求生净土,不让心去攀缘外境。有好吃的,不吃也是分别执着,随缘;吃的不好也没有什么,也是随缘。用随缘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心念佛,心保准清净。你们都来问我为什么念佛念不净?因为你们口在念佛心在攀缘,没有达到根子,如果用随缘的心、清净的心去念佛,心才能清净下来。
古德说的好,“铁牛哪怕狮子吼,恰似木人看花鸟,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”,这是比喻心识不为外境所转,就像铁牛,狮子在跟前再吼也吓不着他,木人也不去攀缘外面的各种境界。灯红酒绿也好、风花雪月也好都是了不可得,把心牢牢的定于善法之上、佛号之上,这样才不会轮转于五道。而如果逐境而生,生起善心就去做善事,这样感生人道和天道;遇到恶缘生起恶心就会做恶事,就会感生到三恶道,这样就会轮转于五道之中,没有暂时的休息。经文中有的说五道,有的说是六道,天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,这是把阿修罗道并到五道当中了,所以称为五道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佛去久经流传,法传五百年后,多有别异,部部不同,或言五道,或言六道。”无论是说五道还是六道,统统都是由妄心而起惑,由惑而造业,由业而受六道的果。所谓:“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”
《华严经》中说:“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迷悟生死都是我们的心所致,所以歇下狂心,五道自然休息,只因我们信心不切,学之不专,妄心易起,道业难成,因此轮转五道,没有暂时的停歇。《四自侵经》中说:“人著色味,诸情不绝,反畏禁戒,众疑不除,吸吸计常,睹目前事,以是之故,五道不止,则复获身。”在五道中,今世为人,来生可能生天,也可能堕落到三恶道中去,轮转不息,所以时间非常的长远。
“动经尘劫。”尘劫,就是比喻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,每一个微尘为一劫,有无量的微尘就有无量的劫,要这么长时间的微尘劫,在五道或者在六道中受诸众苦、升沉轮回。
“迷惑障难。”迷惑是指五利使和五钝使。五利使就是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。五钝使就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。五利使起惑的力量非常的大,造业受报非常的快速。五钝使起惑的力量弱,造业受报也慢。由于这十种烦恼的驱动,对于事理昏蒙错乱,所以称为迷惑。障难,障就是指三障。贪、嗔、痴这是烦恼障;五逆十恶,造作种种的业障;第三个就是报障,造业了受报障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等报障。这是障。难,就是八难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还有北俱卢洲、长寿天、盲聋喑哑、世智聪辩、佛前佛后,为什么称为八难呢?是因为闻法难,所以称为八难。众生无始以来由于妄心鼓动,起十使烦恼,障蔽真理,造诸恶业,业成招致苦果,感生八难,经历尘劫而难出。
如鱼游网。将是长流。脱入暂出。又复遭网。
这是用鱼来做比喻。鱼在水里游来游去,由于贪吃钻到网里,困在其中不能出来,有时好不容易游出网外,又迷惑了,然后再次游入网中遭受苦难。这是比喻五道中性识无定的众生漂流在生死海中,由于心生贪爱、作诸恶业而堕入三恶道中。好不容易从三恶道中出来得生三善道,不久又因造作恶业堕入三途,受诸剧苦。所以《五苦章句》中说:“三恶道者,是为一切众生之家,暂得为天,暂得为人,譬如作客,作客日少,归家日多。”在善道的时间短,在三恶道的时间长,在三善道我们只是作客,根在哪里?根在三恶道。所以佛是非常伟大的,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,不是只做人生天,那不究竟,只是短暂的暂停一会儿罢了,作客完了以后,还要再回到自己的老家受无量的苦。
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得人身、能够闻到佛法非常的不容易。佛住世的时候,须达多长者为佛建造精舍,看到地下有一群蚂蚁,佛对须达多长者说,这些蚂蚁从毗婆尸佛以来到释迦牟尼佛,经历了七佛,现在还是蚂蚁身,还在畜生道。一尊佛出世要很长很长的时间,何况七佛出世,不知道到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,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,第八尊佛弥勒佛住世,这些蚂蚁能否摆脱蚁身还不好说,纵然摆脱了蚁身,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得人身。畜生道的时间这么长,那么鬼道和地狱道的时间,比畜生道还不知道要长多少倍呢。
三恶道中很难闻到佛法。地狱道的众生因为堕入地狱,受苦无穷,嗔恨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寒热刀剑之苦,邪思邪见重,接触不到佛法,没有办法修持。饿鬼道的众生心胸狭隘,黑暗、吝啬、贪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饥饿干渴等痛苦,也很难闻法修行的。畜生道的众生迷惑愚痴,劝这些畜生念佛求生净土也是很难的。所以,得到人身才能容易的学佛,才有机会获得解脱,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一生修行佛道获得解脱的机会,而在懈怠中悠悠空过,岂不是真的太可惜了。报人身已经很难了,然后又能闻到佛法,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我们现在又有几个能真正闻到佛法肯求生净土的?就像今天外面的人来种树,多一点点的活都不肯干,过去的人善良,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了,这样也给自己修福报了。现在不是这样,多一点活都不肯干,一点都不肯布施,多锄几锨土都不肯,这是最最起码的善良吧。不是说给寺院布施就是修福报,对社会大众也是这样,能多帮助别人一点说明我们还有福报来修福报,如果斤斤计较、心胸狭隘,还有什么福报可谈?千万不要认为帮助别人就吃亏了,如果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,说明还有福报可修,如果连帮助别人的机会、心量都没有,那真的是太可怜了,都没有机会修福报了。所以我们尽量多帮助别人,不要心胸狭窄,做人是修福报最方便的,借着人身来圆满我们的功德。
以是等辈。吾当忧念。
佛之所以殷勤付嘱地藏菩萨,让他救度一切受苦众生,正是因为众生性识无定,一会儿为善,一会儿作恶,飘流于三界六道之中受无穷的果报,佛把一切众生都当成独子,所以无限忧念。
汝既毕是往愿。累劫重誓。广度罪辈。吾复何虑。
罪辈就是指五道众生。因为人道、天道的众生阿赖耶里也有恶的种子,只要不修学解脱的法门,早晚都是要堕落三恶道的。所以即使是三善道也是罪辈,释迦牟尼佛所忧念的就是在五道中轮转的众生。现在地藏菩萨要完成他累劫发的度尽一切罪苦众生的深弘誓愿,所以佛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。
我们今天有幸能够得到人身、能够闻到佛法,而且解脱最为方便易行的净土法门,大家一定坚持深信切愿,修行办道。如果还不能坚定自己的信愿好好的念佛求生净土,就有可能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,不但自己要受无尽的苦,也对不起诸佛菩萨的护念和忧念,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这一世的了脱当作大事来做。
说是语时。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。名定自在王。白佛言。世尊。地藏菩萨累劫以来。各发何愿。今蒙世尊殷勤赞叹。唯愿世尊。略而说之。
这是当机者请问地藏菩萨累劫所发的誓愿。
菩萨于世间之爱悉皆远离,离欲得禅成就无漏功德,解脱尘劳烦恼,行住坐卧四威仪中,无有不定时,所以称为定自在王。因为世尊赞叹地藏菩萨累劫发弘誓愿广度罪辈,定自在王菩萨趁机发问,不知地藏菩萨于累劫中都发的什么大愿,而蒙世尊在大会中如此称扬赞叹,唯愿世尊为大众略说,使见闻者都能够同种善根。
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。谛听谛听。善思念之。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
谛听,就是用心仔细的听。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”,这是告诫当机者对法要生起殷重心,专心听法,好好思惟。谛听能成就闻法之慧,从听而思,思惟其义,成就思法之慧,这叫谛听善思,不是意念纷飞的思。我们都是把种子库翻过来倒过去的妄心,而这个思惟是佛语和我们的身心柔为一处,专心一志,止于一处,心和佛语融为一体,没有二念。还要念念不忘,反复观之,观久了便能悟入,去惑见理,成就修慧,闻思修三慧具足才是真正的闻法。谛听善思能成就三慧,所以佛说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,分别解说”。
佛法弘深愿门广大,要想听闻经法得到受用,我们听经时一定要恭敬的去听,去妄相、去文字相、去语言相、离心缘相,不要带着妄念的思惟来听,而是用诚敬心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听经的时候心要清净,把心里各种各样的念头都放下。有的居士听经怎么听?“都说这个法师讲的经好,我来听听,到底有讲错的地方没有。”来给法师印证,讲完了以后下了殿了说:“师父,你经讲的不错,没有错的地方。”这就是带着分别、带着自己先入为主的意识心来听,听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念头全部放下,也不要念佛,也不要手里拿着念珠,更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入半定,一只眼入定,一只眼来找毛病。如果我们都是带着那种心来听经,那怎么能叫谛听?怎么能成就闻思修三慧?成不了的,因为还没听,你的分别心和执着心已经生起来了。和念佛号一样,念兹在兹,听经就是心和经文融为一体,才能领纳于心,领纳了以后,才能在实践中如法的修行。我讲经的时候不要做笔记,做笔记又用的是意识心,只管反反复复的听,一遍不懂多听几遍,书读千遍其意自知,用清净心去听、去接受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:“听者端视如渴饮,一心入于语义中,踊跃闻法心悲喜,如是之人应为说。”好,我们看下面的经文:
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。尔时有佛。号一切智成就如来。应供。正遍知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间解。无上士。调御丈夫。天人师。佛。世尊。其佛寿命六万劫。
佛有天眼通,观往昔久远劫以前的事情就像今天的事情一样,看得清清楚楚。佛对定自在王菩萨说,在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(时间非常非常的久远了,这些都是印度的大数目,我们知道也就行了),非常久远的时候,有佛出世,号一切智成就如来。一切智成就如来,这是以智立名,一切智是指能如实了知一切世出世法的智慧,这尊佛无明破尽,彻底圆成了知一切法的智慧,所以叫做一切智成就。
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这是佛的通号,所有的佛都具足通号。如来,《成实论》中说:“如来者,乘如实道来成正觉,故曰如来。”佛与众生都具足真如之性,唯有佛实证真如之性,佛因为已亲证真如之性,所以才能乘如实之道来此世间,自利利他的事都能圆满,所以称为如来。
应供,就是诸佛世尊诸漏已尽,堪为世间的福田,而应受人天的供养,所以名为应供。供养佛能够得无量福,众生供养佛,实在讲,不是佛需要众生供养,没有必要的,他已经如如不动了,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,为了给大家一个修福报的机会,给大家一个种善根的机会。因为众生没有福报,佛要给一个机会让众生修福报,因此,修福报善根因缘成熟,能够悟入佛道,修证菩提。所以,我们帮助别人还一定要感恩别人,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。见到众生的错误应该感恩别人的,而不是指责,见到众生的错误,你有机会改正了,是不是应该感恩别人?大家给你机会去修福报,是不是应该感恩别人?就像刚才说的,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了,可怜悯者。所以千万不要用世间颠倒的妄想来判断、思惟,应该用智慧,我们学佛法学的是智慧,这多有智慧。看到别人的错,我们感恩别人,别人宁可自己犯错,也要提醒我们;我们帮助别人,要感恩别人,别人给我们机会去修福报,让我们能够得到圆满,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。我们现在颠倒,“我帮助他了,他都不感恩我”,福报折完了。
正遍知,佛对于十法界的事理、性相、因果无所不知,正遍知。
明行足:足是具足;明是光明,是指的智慧;行是指的福,修福的福。这是指福具足。我们在讲三归依的时候讲归依佛两足尊,这两足就是福慧具足。佛的福与慧都圆满具足,所以称为明行足。
善逝,逝就是逝去、离去的意思,善逝就是指佛离开世间时是入于涅槃法性,所以佛的离去是善的境界;而我们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,多数还是在六道中稀里糊涂的轮回,轮转不息,受苦无尽,所以称为不善逝。如来和善逝正好是一对,如来是指乘着佛的真如之性而来,真如之性无来无不来,无来无去。佛大慈大悲为度化世间的众生,性上无来,性入于涅槃,相上有来,虽无来而现有来。善逝是乘着真如之性而去,而实际上是无去而去。这要是理解了非常有意义的,能够帮助理解我们的自性,讲的是我们的性德。
世间解,世间有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两种。佛对于所有世间、一切凡圣、染净、事理、因缘果报、本末究竟悉知悉解,所以得号世间解。无上士,佛在十法界中最尊最贵,没有能够超过的,所以称为无上士。调御丈夫,佛应机说法,能够调伏教化众生至于善道。《法蕴具足论》中说:“调御士者,谓佛世尊,略以三种巧调御事,调化一切所化有情。一,于一类,一向柔软。二,于一类,一向粗犷。三,于一类,柔软粗犷。”这就是说,佛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用的方法不同,时而以柔软语,时而用严厉的语言,时而恩威并施,不管用什么方法,都是为了帮助众生息灭贪嗔痴这些烦恼、心得清凉、永离众苦获得解脱。天人师,佛是人天的导师,所以称为天人师。当然包括六道一切众生,天人师是略讲,天人包括六道一切众生。佛是梵语,译为觉者,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称为佛。世尊,佛具足一切大功德大威神力,为一切世间的众生恭敬尊奉,所以称为世尊。
从如来到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共十一种称号。《瑜伽论》和《成实论》中,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为一个名号。《大智度论》中则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为两种,而把世尊作为特别的尊称,因为具有前面十号之德,所以为一切世间所尊敬,称为世尊。所以,我们通常都说佛有十种通号,这尊佛的寿命是六万劫,示现长寿来度化众生。
未出家时。为小国王。与一邻国王为友。同行十善。饶益众生。
出家,就是出离在家烦恼系缚的生活而修清净梵行。出家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,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。古人说:“出家乃大丈夫事也,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。”顺治皇帝也赞叹说:“黄金白玉非为贵,唯有袈裟披肩难”。出家并不是要逃避责任,或者受到什么挫折,而是要做佛法的传承者,是人天的导师。佛法能够在世间流传下来,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出家人千辛万苦的努力,佛在很多的经典当中,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的功德要大的很多很多,不要说终身出家,即使一日一夜出家,其功德也难以思议的。《本缘经》中说:“以一日一夜出家故,二十劫不堕三恶道。”永明延寿大师在《万善同归集》中说:“乃至醉中剃发,戏里披衣,一曏之间,当期道果,何况割慈舍爱,具足正因,成菩萨僧,福何边际。”
所以,如果一个在家人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出家人相提并论,觉得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僧宝平起平坐,那真的是太骄慢了,稍微听了几部经,然后就对出家人品头论足,说出家人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,真的是造了无量的罪过,等于是在灭佛法。如果没有出家人在,谁来示现这个形像?佛法靠什么去传承?所以在家弟子一定对法师生起恭敬心来,他们能在青灯古卷中给大家表法,而大家是在风花雪月中,要比出家人差的太多太多了。
好,我们再接着看,一切智成就佛在没有出家之前曾做过小国王,菩萨可以示现在家相,而成佛必须要示现出家相,一切智成就如来和邻国的国王志同道合,两个人共同修行十善,而且以十善法饶益众生,十善就是指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,这两位国王不但自己的所作所为、所思所想都修十善,还教导人民也都来修行十善。
其邻国内所有人民。多造众恶。二王议计。广设方便。
这两国的国王都是以十善饶益众生,但是一切智成就如来邻国内的所有人民大多数作恶,不受十善的教化。在《事佛吉凶经》中讲:“既不烧香燃灯礼拜,恒怀狐疑,瞋恚,骂詈,恶口,嫉贤,又不六斋,杀生趣手,不敬佛经,若疾病者,便呼巫师,卜问解奏,祠祀邪神,此从宿行恶道中来,现世罪人,死入泥犁,被拷掠治,酷不可言,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故。”人民造恶、不修十善会感得种种的苦报,所以两位国王一起商议,如何广设善巧方便来救度这些造恶的众生。
一王发愿。早成佛道。当度是辈。令使无余。一王发愿。若不先度罪苦。令是安乐。得至菩提。我终未愿成佛。
这两位国王经过商议,唯有愿力最大,有愿必成,所以二位国王同时发愿。一位国王发愿自己先成就佛道以后,再来度化六道的众生,令使无余;还有一位国王发愿要先度一切众生都脱离六道轮回而证得无上菩提,然后自己再成佛。《大智度论》中说,成就众生有两种:第一种有先自成功德,然后度众生;第二种有先成就众生,后自成功德。成佛是度众生的根本,能广度众生,经中说“一人出世,多人蒙庆,福乐饶益,佛世尊也” 。所以,一王发愿要先成佛再来度化众生,而另一位国王发愿先度尽众生成佛,然后自己再成等正觉。这是菩萨发心不忍众生在六道之中死此生彼,随所作善恶业而受各种苦报,所以先度罪苦众生,令得无上涅槃之乐。
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往来于三界,只不过众生是被生死业报所束缚,在三界受苦的可怜悯者,而菩萨虽在三界内,却是已得解脱的自在之身自由自在,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宰。所以,对于先成佛道度尽众生或者度尽众生方证菩提,没有什么不同的,只不过跟每个人的愿力不同。
佛告定自在王菩萨,一王发愿早成佛者,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;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,未愿成佛者,即地藏菩萨是。这是总结先发愿成佛再来度众生的国王,就是现在的一切智成就如来,他已经成佛百千亿劫。第二位国王发愿度尽一切众生,如果有一位众生未曾得度誓不成佛的,就是现在的地藏王菩萨。有愿必成,斯言不虚,愿力就是心力,一切力中,心力最大。我们念佛临终往生,也全仗愿力。《行愿品》中说:“是人临命终时,一切诸根,悉皆败坏,以致亲属威势,象马珍宝,悉皆散灭,惟有愿王,不相舍离,一切时中,引导其前,一刹那间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。”
好,今天时间到,谢谢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