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生不灭是从境上来说,不来不去是从行上来说。
“不生不灭”有五种含义。
一、从遍计所执性来说。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呢?就是由于心识攀缘外境,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,这就叫做遍计所执性。从遍计所执性来说,一切法是由于妄执而现的,并不是实有,也就是说,实际上无一法可生灭。
二、从依他起性来说。一切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,如幻如化,无有实体,只有缘生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所以生也等于无生。既然本来就无生,也就没有可灭。
三、从圆成实性来说。圆成实性就是诸法真实的体性,诸法真实的体性不是有为法,所以没有生灭相。
四、把前面的三性合起来说。对于世间的任何一法,从遍计所执性来说,只是妄执所现,所以不生;从圆成性来说,所以不灭;从依他起性来说,因为是众缘和合而生,无有自体,所以不生,但是又不能坏相,所以也不灭。每一法不但具三性,也具三无性,什么是三无性呢?三无性是依三性而立的, 是对三性的补充。(一)相无性,这是依遍计执性而立的,众生把因缘所生法妄执为实我、实法,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,其实此体相毕竟非有,就如同空中花、水中月一样。(二)生无性,这是依“依他起性”而立,一切法都是众缘所生的假法,缘有则生,缘散则灭,无自然性,所以叫做生无性。(三)胜义无性,这是对圆成实性而立的,圆成实即是真如,真如为圆为常,为一切有为法的实性,是绝待的、永恒的理体,为我法二空所显,自然没有自性。
从三无性来说,一切法非不生非不灭,为什么这样说呢?上面从遍计所执性来说,是不生,现在遍计所执性就是相无性,所以没有那个不生,也就是非不生。上面从圆成实性来说是不灭,而现在圆成实性就是胜义无自性性,所以说非不灭;上面从依他起性来说,是不生也不灭,现在依他起性就是生无自性性,所以怎么会有也不生也不灭呢?
五、融四句而无碍。四句是指上面的四种含义,三性三无性,就是诸法万有的实相,也就是说,宇宙一切诸法的现象,一一皆具三性三无性之义,即非有非空之中道。由此可知,在一念心上、一微尘上就有三性三无性这六义。
再来解释“不来不去”。从三个方面解释。
一、只从体上来说。《华严疏钞》中说:“正智背舍妄执而无去,向证真理而不来。”什么是正智呢?《大乘义章》中说:“言正智者,了法缘起无有自性,离妄分别契如照真,名为正智。”背舍就是舍弃,背舍妄执就是除去虚妄的执念,那么背舍妄执就应该是去,而这里说“不去”,是因为智照妄空,无有可舍弃的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以正智来观照,妄执本空,其实没有什么可舍弃的,所以说“不去”。
“向证真理而不来”是什么意思呢?真理就是法性理体,是宇宙万有的本体,内证真理是“来”的意思,而这里说“不来”,是因为法性理体是不可得的,心无所住是内证真理的境界,所以《金刚经》中说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。”这是第一,只从体上说。
第二,从体和用来说。内证真理以后,就会依体起用,外度众生,所以说“依体起用”是去,而这里说“不去”,这是因为“用”是即体起用,即用归体,即体即用,即用即体,体用不二。再说的明白一些,内证真理以后,根尘识都变为佛性,一真一切真,无论是起心动念,还是说什么、做什么,都是真心所流露,所谓“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”。“应机现前”是来,但是由于应不离体,就如同月亮的影子一样,所以这里说“不来”。
第三、只从用上说。往应群机是“去”,但是因为应无应相,所以这里说“不去”,恒归寂灭是“来”,但是因为灭不可得,所以这里说“不来”。
摘自 宏圆法师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