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妙法莲华经•化城喻品》讲记第45讲

时间:2023/7/26 15:12:05    来源:原创    作者:宏圆法师


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

阿弥陀佛

我们今天继续学习《妙法莲华经·化城喻品》。前面佛为诸比丘,说了自己曾经为他们种下大因的宿世因缘,虽然往昔为他们种下了大因,但是后来他们退失了大心,乐于小乘,所以今世释迦牟尼佛根据他们的根机,先为他们说方便权法,为的是引导他们逐渐入大乘,证无上菩提。下面讲的是诸比丘修学大乘的机缘成熟,佛又为他们说《法华经》,令他们舍权取实。这段经文分三层来说,第一层是法说,第二是喻说,第三是合譬,我们先看法说。

诸比丘。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。众又清净。信解坚固。了达空法。深入禅定。

这是讲佛知众生听闻《法华经》的机缘成熟了。这里从五个方面来说明,第一是如来自知涅槃时到。佛快要入涅槃了,阿罗汉们担心佛入涅槃,再也没有人为他们讲经说法了,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闻而信受;第二是众又清净。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在五浊恶世说法时,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很重,经过这四十年的教化,他们断了见思烦恼,烦恼轻微了,所以说清净;第三是信解坚固。阿罗汉们听了方等经,对于大乘佛法不但不诽谤,而且有了信心;第四是了达空法。空法有我空和法空,了达空法指的是证我空、知法空。阿罗汉在证我空之后,听闻佛讲般若,能够通达一切法毕竟空的道理了;第五是深入禅定。对于四禅九定能入能出,有这样禅定的功德。释迦牟尼佛知道声闻弟子们具足了这五个条件,所以就可以为他们说《法华经》了。

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。为说是经。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。惟一佛乘得灭度耳。

于是佛聚集了诸菩萨和声闻说《法华经》。《法华经》讲的什么道理呢?就是世间没有修二乘法得灭度的,只有修一佛乘才能得灭度这个道理。这个道理,只能在众生具足以上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说,如果佛度化众生的因缘已尽,即将入涅槃,但是众不清净,或者信解不坚固,也不能说《法华经》的。比如多宝如来,他住世的时候,在世间就没有说《法华经》的机缘,所以他为世间留下了全身塔,发愿在他灭度后,十方世界在在处处,如果有人说《法华经》,他的宝塔就会从地涌出,多宝如来的全身都在塔中坐师子座,赞叹说“善哉善哉”,这样来证明《法华经》的真义。

比丘当知。如来方便。深入众生之性。知其志乐小法。深著五欲。为是等故。说于涅槃。是人若闻。则便信受。

既然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,佛为什么还要说二乘呢?这一段是解释佛先说二乘权法的原由。佛解释说,比丘们当知,佛以方便智,深入众生的心性里去,能观察到众生乐于小法、贪著五欲,所以佛先为他们说小乘的涅槃。这些众生听闻佛所说的小乘法容易信受,等他们依照小乘法修行出了三界之后,再为他们说一乘法,度化他们成就佛道。

以上是第一法说,下面是喻说,就是用比喻来劝化阿罗汉们舍权取实。

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。旷绝无人。怖畏之处。若有多众。欲过此道。至珍宝处。

这是讲有很多人要经过艰险的道路,到有珍宝的地方去。

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。比如有一条五百由旬的道路,非常的危险,很难走。这五百由旬险道比喻的是什么呢,我们依窥基大师的注解,前面三百由旬险道,比喻分段生死的惑、业、苦。惑就是见惑和思惑,有见惑和思惑,就会依惑造作善业和恶业,以这些业为因,而招三界的生死苦;后面的二百由旬,比喻变易生死的惑和苦。比如阿罗汉、辟支佛和初地以上的菩萨得殊胜细妙的变易身,变易身不同于分段生死中的粗身,分段生死中的粗身有色形和寿命长短的限定,这个方面大家都容易体会,而变易身殊胜细妙,没有色形和寿命的限定。变易生死,指的是心识念念相续,前变后易,通俗地说,变易生死就是指后一念生前一念灭,这种心念的变易。那么后面的二百由旬险道,就是指变易生死的惑和苦。

旷绝无人。这条路很空旷、没有人。这是比喻生死的境界中没有圣智。因为有圣智就觉悟了,就没有生死了。

怖畏之处。这个地方让人感到恐怖,这是比喻五怖畏。第一是不活畏,就是初学菩萨虽然能行布施,但是因为恐惧自己不能过活,常积聚资财,以致于不能尽施所有,这就是不活畏。第二是恶名畏,初学的菩萨为了度化众生,与众生同入酒肆等避嫌的地方,因为恐惧被人诽谤,害怕被别人诽谤,不能做到像大菩萨那样安行自若,这叫恶名畏。第三是死畏,初学菩萨虽然起广大心,外财俱施,然而有时能做到施舍财物,对于自己的身命却非常的顾惜,不能自舍,这叫死畏。第四是恶道畏,初学的菩萨恐惧造作不善业堕入恶道受苦,这种怖畏就叫做恶道畏。第五是大众威德畏,初学菩萨或者在法庭这种地方,或者在善解法义的人面前,恐惧自己的言行有过失,不能做师子吼,这是大众威德畏。

若有多众,欲过此道,至珍宝处。假设有很多人,想要通过这条空旷遥远、让人感到恐怖的险道,去一个有珍宝的地方。多众,是比喻释迦牟尼佛做沙弥时,以及后世做菩萨时,教化过的还未得度的这些众生。欲过此道,比喻超越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。至珍宝处,比喻证无上菩提,成就佛果。

有一导师,聪慧明达。善知险道。通塞之相。将导众人。欲过此难。

有一导师,就是有一位能引导众人通过险道的导师,导师就是比喻的佛。聪慧明达,这位导师非常聪明有智慧,从比喻义上来说,耳根清净叫做聪,意根清净叫做慧,眼根清净叫做明,其余的诸根清净叫做达,总而言之,就是比喻六根清净。

善知险道通塞之相。这位导师知道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上,哪些地方堵住了过不去,哪些地方可以通过。这里的通,是比喻断五住烦恼,五住烦恼断尽,就超越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,也就是从这条险道过去了。塞是比喻起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等烦恼,这些烦恼障碍众生了脱生死,把成佛的道路给堵塞了,善知险道通塞之相,是能知众生怎样做才能成佛。

将导众人,欲过此难。导师带领众人要通过险道,这是比喻佛教导那些与自己有宿世因缘、还未得度的众生断烦恼、证菩提。

所将人众。中路懈退。白导师言。我等疲极。而复怖畏。不能复进。前路犹远。今欲退还。

所将人众中路懈退。中路并不是指这个路走了一半,只要是从初发菩提心到成佛,这中间起了退失大乘的心,都称为中路懈退。

白导师言,我等疲极,而复怖畏,不能复进,前路犹远,今欲退还。这是说明退大乘心的原由。我等疲极,窥基大师说,“大行难修,艰辛备历,名为疲极。”就是说修菩萨行太难了。我们都知道舍利弗前世因为布施眼睛起烦恼、而退失大乘心的公案,修菩萨行,要经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。我们自己也都有这样的体会,做了那些利益众生的事而牺牲自己,顺利的时候还好坚持,如果被人误解诽谤,甚至被人谩骂殴打的时候,确实不容易坚持的。

而复怖畏,就是对修大行心生怖畏。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不活畏、恶名畏等初学菩萨的五种畏。不能复进,就是不能进求大菩提果。前路犹远,从初发心到成佛修行的时间很长,所以用前路犹远来比喻。今欲退还,依窥基大师的注解,这里说的退还,比喻退失的是大心,不修行佛法了,退还到生死凡夫,而不是退大乘住于小乘。在后面的经文当中我们就能感觉的到,是退失到凡夫位了,不是退大乘住小乘。

导师多诸方便。而作是念。此等可愍。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。作是念已。以方便力。于险道中。过三百由旬。化作一城。

导师多诸方便。导师有很多种帮助众人安全通过险道的办法,这是比喻佛以权智度化众生。

而作是念,此等可愍,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。导师看到众人要退回去,不继续往前走了,他感到非常的可惜,心想,他们太可怜了,过了险道就能得到很多的珍宝,为什么要退回去呢?这里比喻,佛知道这些众生没有修学大乘的根机,如果还是继续以大乘法教化他们,他们就会放弃成佛,退回到生死凡夫,在六道中轮回。

作是念已,以方便力,于险道中,过三百由旬,化作一城。导师以方便力,在险道中,过了三百由旬的地方化现一座城。过三百由旬,就是离分段生死的惑、业、苦,化作一城,就是为众生说小乘的涅槃。为了不至于堕入凡夫地,所以方便说小乘权法,说小乘的涅槃,和刚才窥基大师作的注解是相吻合的。这一段经文是比喻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,用方便之教教化这些众生,令他们证有余涅槃。

告众人言。汝等勿怖。莫得退还。今此大城。可于中止。随意所作。若入是城。快得安隐。若能前至宝所。亦可得去。

告众人言,导师变化出一座大城之后,对众人说。汝等勿怖,莫得退还。就是你们不要害怕这条路危险而且遥远,千万不要退回去。汝等勿怖,这是劝这些众生不要惧怕修大行;莫得退还,就是劝他们不要退回到生死凡夫。

今此大城,可于中止,随意所作。这座大城可以在里面休息,而且可以随自己的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大城是比喻有余涅槃,可于中止随意所作,是比喻证了有余涅槃,见思烦恼就没有了,不再受生死苦,心得自在。

若入是城,快得安隐,若能前至宝所,亦可得去。如果进了这座大城,可以快乐的生活,如果进城之后还想去宝所,也是可以去的。这是比喻证有余涅槃给众生带来的两个方面的利益。快得安隐,是说证了有余涅槃,就不再受生老病死的威胁了,可以得到安隐快乐,这是第一个利益;若能前至宝所,亦可得去,这是比喻的第二个利益,就是说,如果证了有余涅槃之后,能发心成佛,可以继续修行,渐渐的就能成就佛道。这第二个利益,佛在说四谛十二因缘法的时候,并没有直接的说出来,但是佛从一开始为众生开示小乘法的时候,就是这样为众生安排好了的,这个利益可以说是佛的密设。

是时。疲极之众。心大欢喜。叹未曾有。我等今者。免斯恶道。快得安隐。于是众人。前入化城。生已度想。生安隐想。

这是比喻佛说小乘法契众生机。

是时,疲极之众,心大欢喜,叹未曾有,我等今者,免斯恶道,快得安隐。那些已经非常疲惫的人,听导师说前面有一座大城,可以在城中休息,还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,他们心生欢喜,赞叹这个大城真是太好了,是以前未曾有的,只要进到城里面,就不用走险恶的道路了,可以在城中享受安乐的生活。这一段,是比喻众生在有学位时候的情形,这些众生听闻佛说修四谛十二因缘可以证有余涅槃,证了有余涅槃,就可以不受生死苦、得安隐乐这些利益,正好适合他们所愿,所以他们都心生大欢喜,叹未曾有。

于是众人,前入化城,生已度想,生安隐想。于是众人都打起了精神继续往前走,进入到化城里面之后,他们就认为已经度过了险道,得到安乐的生活。这是比喻众生得无学、证阿罗汉果时的情形。这些众生精进修习小乘法,断见思烦恼,证有余涅槃,这些阿罗汉认为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,已经超越生死了,不用再继续修行了。其实他们不知道,自己只是离分段生死,还没有离变易生死,他们所证的涅槃是偏空涅槃,而不是大般涅槃。因为没有离变易生死,所以这里说生灭度想,而不是说的得灭度;因为未得大涅槃、真安隐,所以说他们是生安隐想,而不是得安隐。只是阿罗汉们自认为得灭度,得安隐了,其实未得。

尔时。导师知此人众。既得止息。无复疲惓。即灭化城。语众人言。汝等去来。宝处在近。向者大城。我所化作。为止息耳。

这是比喻法华会上会权归实。

尔时导师知此人众,既得止息,无复疲倦,即灭化城。导师知道众人已经休息好了,不再疲倦了,也就是说,可以打起精神继续前进,于是导师就把化城给灭掉。这是比喻佛知道这些阿罗汉们修学大乘的因缘成熟了,于是佛否认得二乘涅槃是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。二乘涅槃是方便说,不是真正的大涅槃。

语众人言,汝等去来,宝处在近,向者大城,我所化作,为止息耳。导师就对众人说,你们离开那座大城,继续往前走,离有珍宝的地方很近了,以前的那座大城是我变化的,并不是真正的,只是为了让你们休息休息罢了。这里说汝等去来,去是离开化城的意思,比喻劝阿罗汉们不要住于偏空涅槃;来就是到宝所那里去,比喻劝阿罗汉们发菩提心,汝等去来,就是劝他们回小向大,舍小乘取大乘。宝处在近,宝处是比喻真正的大般涅槃,佛在法华会上会权归实,告诉阿罗汉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涅槃。宝处在近的意思是说,只要阿罗汉们回小向大,发起菩提心来,就能证无上菩提,得真正的大涅槃。

向者大城。我所化作,为止息耳。这是比喻阿罗汉们以前修学大乘的因缘不成熟,要迂回一下,先让他们证得偏空涅槃,就像是在去宝所的路上休息休息,然后再劝他们回小向大,为他们说大乘法,这句经文还是劝化他们舍小取大的意思。

到这里,第二层第二段,用比喻来劝化阿罗汉们舍权取实,我们就介绍完了,下面是第三层合譬,就是结合譬喻来说明。

诸比丘。如来亦复如是。今为汝等作大导师。知诸生死烦恼。恶道险难长远。应去应度。

这一段与前面喻说中“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,旷绝无人,怖畏之处,若有多众,欲过此道,至珍宝处,有一导师,聪慧明达,善知险道通塞之相,将导众人欲过此难”相合。

诸比丘,如来亦复如是。佛对比丘们说,诸佛也是这样。下面就是用佛法的道理,对上面的比喻作说明。

今为汝等,作大导师。现在我为你们作大导师,释迦牟尼佛与导师的比喻相合。汝等,也就是诸比丘,与前面多众的比喻相合。知诸生死烦恼,恶道险难长远,与前面的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相合。生死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,烦恼有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所以说诸生死烦恼。断烦恼离生死的道路艰难而且长远,需要佛来引导。应去应度与善知险道通塞之相相合,去是向涅槃,度是越生死,应去应度意思是说,佛知道怎样做能够断烦恼、离生死、证涅槃。

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。而不欲见佛。不欲亲近。便作是念。佛道长远。久受勤苦。乃可得成。

这与前面中路懈退相合,如果只赞叹一佛乘,众生听闻之后,生不起想见佛、亲近佛的心,也就是说,他们还不能依靠一佛乘来得度,那么这些众生久受勤苦,就会退失菩提心,不想继续修行了。

佛知是心。怯弱下劣。以方便力。而于中道。为止息故。说二涅槃。这与前面为说化城相合。怯弱,就是指不能发勇猛心修学大乘,下劣是指乐于小乘,中道是指凡夫到成佛之间。佛知道这些众生,对于大乘法很难接受,对于学小乘有欢喜,于是佛只能用善巧方便,在凡夫和成佛之间,为他们说声闻十二因缘,缘觉的涅槃,让他们先离分段生死,不受生老病死之苦。这就相当于路途遥远,在走了一段之后,先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。

若众生住于二地。如来尔时。即便为说。汝等所作未办。汝所住地近于佛慧。当观察筹量。所得涅槃。非真实也。但是如来方便之力。于一佛乘。分别说三。

这一段与前面喻说中“尔时导师,知此人众,既得止息,无复疲倦,即灭化城,语众人言,汝等去来,宝处在近,向者大城,我所化作,为止息耳”相合。

若众生住于二地。二地,就是指声闻和缘觉的涅槃,也就是说,众生通过修行四谛和十二因缘法,证了阿罗汉辟支佛之后,就认为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,不用再继续修行。这个时候佛改变了以前的说法,他对阿罗汉和辟支佛说:“汝等所作未办,汝所住地,近于佛慧”。所作未办,就是二乘人所得的涅槃还不圆满,还要继续有所作才能圆满。汝所住地近于佛慧,意思是说,二乘人证的涅槃只是离佛慧很近了,但是还不是佛慧。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,非真实也,但是如来方便之力,于一佛乘分别说三。你们应当观察筹量自己所得的涅槃,并不是真正的涅槃,不是究竟的涅槃,你们所得的小乘的涅槃,是因为说一佛乘你们很难接受,为了让你们能够继续修学佛法,不会退到生死轮回中去,如来才以方便,将一佛乘分别说三乘,这样才有的小乘涅槃,所以小乘涅槃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的。

如彼导师。为止息故。化作大城。既知息已。而告之言。宝处在近。此城非实。我化作耳。

这就像那位导师为了让疲惫的人们能休息一下,变化了一座大城,等人们都休息好了,导师就告诉他们,有珍宝的地方就在附近,这个城不是真的,只是我变化出来的。这是结合比喻,又说明了一下昔权今实的道理。本品的长行部分,到这里我们就介绍完了,下节课我们学习偈颂部分。好,谢谢大家

YA6A2930_副本.jpg

相关推荐